所在地区:
湖北
12641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湖北省
本科理工类公办

院系设置

  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机械自动化系、机械设计系、仪器科学与质量工程系、包装工程系、工业设计工程系、工业工程系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系、通讯工程系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基础课部、计算机应用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会计系、信息管理系、公共管理系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轻化工程系主任、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系、化学基础部

  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技术系、制药工程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系、工程管理系、建筑艺术系、工程力学系

  经济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课部、金融系、保险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广告设计系

  理学院:数学课部、物理课部、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光电子信息科学系

  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英语系、语言文化传播系

  发酵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酵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依托湖北工业大学,整合省内科研优势资源,针对湖北发酵产业现状及问题,应用生化工程、现代微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手段,研究发酵工程领域重大产品共性及关键技术中的基础理论及机理,并适度延伸传统发酵产业产品技术升级及工艺改造,建立综合创新技术研发平台,服务区域经济,成为推动湖北发酵产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及转移、学术交流及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开放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由"楚天学者"、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汤亚杰教授担任。

  实验室下设3个研究室、1个分析测试中心和1个中试基地,拥有总面积为361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4000平方米的产学研中试基地,仪器设备总值230万元。

  实验室汇聚了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威尔士大学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的一批年轻学者。近五年,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6项,其中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72项,横向项目64项,12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1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计8项,二项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在三大检索刊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76篇,其中SCI收录65篇,EI收录26篇,编写教材15部。

  实验室将继续在工业微生物菌种筛选与遗传改造、发酵过程工程、发酵产品的分析检测与分离纯化三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对生物医药(块菌、灵芝)、生物能源(燃料酒精、沼气、氢气)、生物材料(魔芋多糖及茁霉多糖)和大宗化学品(乳酸、氨基酸)以及传统酿造品(白酒、啤酒、调味品) 的重点研究,将发酵工程三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即: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和遗传改造(上游)、发酵过程工程(中游)、发酵产品的分析检测与分离纯化(下游),串联起来,形成从应用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完整研发技术平台体系,为湖北省发酵产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1年立项建设,2006年通过验收。实验室现有面积2400㎡,仪器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专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15人具有博士学位。

  实验室设有发酵工艺与代谢调控、再生资源的微生物利用、生物活性成分的微生物转化以及微生物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四个研究方向。近五年以来,实验室承担分别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及横向项目累计8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6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90多篇,7项科研课题获省湖北科学技术进步奖。实验室在实验条件、设备购置、项目申请、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发展机遇

  工业微生物可将生物质转化为能量、食品、医药、饲料、材料和化工产品。微生物工程技术是整合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过程工程技术的一个综合性技术平台。微生物转化通过强化自然界元素循环机器,加快资源再生的速度,能够有效缓解21世纪面临的石化能源短缺、粮食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湖北省的工业微生物年产值已逾300亿元,其类别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氨基酸发酵、有机酸发酵、维生素发酵、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饲料发酵等。其中微生素B2的发酵生产,微生物农药的发酵生产从规模和技术上已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二,湖北省微生物工业整体水平与国外及国内先进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普遍存在产品单一,能耗高、转化率低、收得率低、三废污染重等问题,这为实验室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质性研究课题。

  第三,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特别是开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建设以来,湖北及武汉近年来经济加速发展,为微生物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四,湖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的明确以及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给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校党政在推进学校发展的前提下,在多方面为实验室的发展争取了空间。通过几年的建设,实验室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一定会取得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五年将会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

  第五,实验室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在科学研究上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三)面临的挑战

  未来五年,实验室虽然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实验室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时刻坚持改革和发展,努力奋斗、迎接挑战。

  第一,实验室基础还比较薄弱,学科队伍整体实力还急需加强。与国内一流实验室相比,不论是发展规模、基础设施还是研究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要组建一流的学术队伍,进一步彰显初步形成的特色和品牌,仍需不断努力和完善。

  第二,工业微生物领域学术发展迅猛,要在该领域凸显特色、取得成绩,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改善仪器设备等科研环境。实验室面临的科研投入少、建设资金紧等困难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大力加强建设资金的投入。

  第三,人才培养质量是立校之基、立校之本。实验室同样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高科技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实验室科研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科技必须与产业相结合才能发挥其重大的作用。实验室科学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应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需求,研究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更具有价值意义。如何在工业微生物领域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服务地方经济,这对于实验室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研究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坚持科研为社会地方经济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科技、高素质人才。

  (二)实验室定位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学校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发展自身优势,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机构,为社会输送基础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三)发展目标

  以科学研究为重点,集中优势力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研水平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定位于建设一个工程技术平台,围绕湖北省微生物工业的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成为解决微生物行业的具体问题,研究工业微生物基础理论,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地区发酵行业技术水平,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

  对实验室内部进一步严格管理,加强各项考核,细化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将各项指标落实到实验室每一位科研人员身上。实行研究室主任负责制,职责主要为教学科研管理、拟定研究室发展方向以及定期组织与其他研究室进行学术交流等,给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动力。

  开好每年度的学术委员会,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设立与结题工作,根据科研和教学所需,认真制定在重要发展方向上的新仪器设备采购计划,逐步完善实验室在工业微生物研究方面的实验条件,为科研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二)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实验室将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申请到项目的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培养他们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从而使实验室的整体科研实力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前沿的研究,重视国家级项目的申报,重视专利的申请,重视高水平科研论文发表,认真学习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企业合作,不断提升实验室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加强科研梯队建设,端正科研态度。继续以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为基础,弘扬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积极合作的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科研协作
  精神,共同构建和谐科研环境。抓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汇聚力度,着力积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有利于汇聚人才、有利于形成团队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以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和新专业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逐步改善骨干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四)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验室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努力将相关学科建成具有明显特色和良好基础的学科。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注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步形成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特色。积极开展与重点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增强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

  实验室在注重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研究的同时,也将注重产业化的研究。实验室将密切联系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企业技术进步,在相关领域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努力使实验室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学术研究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为湖北工业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

  学术方面,继续邀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扩大学术影响,提升学术层次,以拓宽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抓住机遇,提高能力,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开放度。走出校门,积极参加领域内国际和国内重大会议,积极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知识更新,多渠道、全方位地掌握社会市场需求,将产学研真正落实到底。

  四、保障和措施

  (一)加强党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促进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实验室成员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保持先进性。

  (二)创建学术团队,凝练学科方向

  创建合理的科研团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学术研究中讲正气,杜绝一切学术腐败风气的形成。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和优化科学研究方向。

  (三)加强评估体制,不断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和造就一批研究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应用开发研究人员,逐步完善科研队伍,提高实验室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水平。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评估体制,确保科研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现代制造质量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1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在建立现代制造企业中,质量的全保证与创新是制造企业创新、增强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 现代制造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开发 现代制造中 适合国情的、 支持 产品全生命周期 、制造全过程的 质量工程理论与技术,培养具有制造技术工程背景和 创新意识的技术型高级质量工程专门人才, 也为跟踪和推广质量工程技术以及为企业培训适用人才做出贡献。

  实验室主要开展在线测量、视觉测量、精密测量、动态测试、设备和系统过程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可靠性与质量控制、质量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化、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研究, 有多学科交叉、技术综合等特色,对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制造质量工程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跨学科的实验室,主要支撑学科是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前两个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同时,实验室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管理学科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

  实验室现有一个年富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学术梯队, 拥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一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一位,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三位,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三位,学校特聘教授一位, 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者一位。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 现代制造 质量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工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室由我国著名的电磁场专家周克定教授于1985年主持组建。为便于集中管理,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于1995年将电气信息类基础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电工电子实验中心,1997年通过了省教育厅"基础课实验室"合格评估。2007年实验中心整体搬迁到学校新实验大楼,场地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为湖北工业大学培养本科生"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现有实验用房6800平方米,实验设备3540台件,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及电气、自动化、通信、电子信息方向的技术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实验教学工作,涉及全校10个学院、34个专业约6000名学生,年实验人时数达43万。

  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湖北工业大学"和"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两单位的依托下成立,旨在整合我省科研优势资源,针对我省食品发酵产业现状及问题,应用食品科学、现代微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手段,研究开发发酵工程共性及关键技术,建立综合创新技术平台,成为推动我省主要农产品发酵转化、产业化示范、技术转移及人才培训基地。

  一、总体定位及研究方向

  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发酵工程、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等最新理论为基础,应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手段及装备,在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新产品研发(如改良、菌体制剂、酶制剂、功能性天然产物)、发酵工艺技术、下游加工技术等领域进行系统创新与集成,解决其共性或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具有突破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我省发酵食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产、学、研结合顺利实施技术转移服务,将促进我省发酵食品产业的科技水平、产品科技含量的整体提高。基于以上定位,实验室立项建设从以下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一)酒类共性及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及应用

  该研究方向以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等技术,研究酒类呈香机理和特征香味物质的确定,并解决三废问题。主要研究开发内容有:
  ①酒类健康成份研究;
  ②酒类(包括中国白酒、啤酒、果酒)特征香味物质研究;
  ③贮存对酒类品质的影响研究;
  ④重要呈香呈味物质形成机理研究;
  ⑤中国白酒香味物质阈值的测定;
  ⑥发酵液有害微生物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⑦白酒年份酒研究;
  ⑧酿酒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重点是黄水利用、酒精生产废水无害化处理、酒糟综合开发利用等)。

  (二)酿造调味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及工程示范研究

  该方向主要针对调味品产品质量不稳定,卫生指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问题,利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标准,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利用率,减少和消除环境污染。主要研究开发内容:
  ①传统发酵调味品发酵菌群分析及其鉴定,筛选优良菌株或菌群;
  ②利用湖北特产水果譬如柑橘,猕猴桃等发酵生产保健果醋;
  ③利用水产品加工中下脚料生产具有保健功能性复合调味品;
  ④利用湖北特有资源生产保健豆瓣辣酱;
  ⑤具有特殊风味的酱制品开发;
  ⑥利用发酵过程多尺度控制理论优化发酵过程及放大研究;
  ⑦建立相关的产业转化及示范基地。

  (三)发酵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及产业化

  该方向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和酶法生产食品添加剂及配料,主要研究内容:利用红酵母生产增色饲料添加剂、利用高蛋白酵母生产酵母浸出物作为微生物发酵精细氮源、利用高蛋白高核酸酵母生产酵母抽提物作为功能性食品调味品、新型生物防腐剂的发酵生产、功能红曲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二、队伍建设

  湖北工业大学从事食品发酵的教学与科研人员40余名,在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湖北工业大学从事食品发酵专业的科研队伍在人数和技术水平方面均处于前列。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26人,其中本科学历76人,大专学历39,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65%以上。依托单位从事食品发酵研究与开发的主要技术骨干: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历 研究方向 工作单位
李冬生 48 教授 硕士 酿造调味品研发 湖北工业大学
王金华 45 教授 硕士 发酵食品添加剂 湖北工业大学
陈茂彬 44 教授 博士 酒类共性技术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
陈 雄 41 副教授 博士 发酵食品添加剂 湖北工业大学
王常高 40 副教授 博士 酒类共性技术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
方尚玲 41 副教授 博士 酒类共性技术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
王伟平 37 副教授 博士 发酵食品添加剂 湖北工业大学
李 卫 40 副教授 博士 酿造调味品研发 湖北工业大学
黄红霞 34 讲师 博士 酿造调味品研发 湖北工业大学
康 旭 38 讲师 硕士 酿造调味品研发 湖北工业大学
姚继承 45 研究员 博士 发酵食品添加剂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余作平 45 高工 博士 发酵食品添加剂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陶贵明 44 工程师 硕士 发酵食品添加剂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杜家琸 55 高工 硕士 酒类共性技术研究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赵 虹 50 高工 硕士 酿造调味品研发 武汉佳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我省发酵食品行业建立一个具有集成国内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发酵微生物菌种、酶制剂、发酵食品、添加剂及功能配料的高新技术产品,培养能够从事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的中高级人才、工业技术人员,提供行业技术市场信息、专业化技术服务及技术咨询的食品发酵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具备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综合管理,专业培训的综合能力。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旨在根据我省农产品资源的特点,以及行业技术与市场的需求,以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利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开展工业微生物菌种的改良,菌体制剂、酶制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配料的开发,针对食品发酵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及标准,组织攻关,开展高新技术产品的示范及产业化推广工作,为我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并逐步把"中心"建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并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体系,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企业实体。

  (二)主要技术领域

  1、高效筛选微生物菌种。搜集不同区域的具有代表性传统调味品,结合现代菌种筛选技术,高效筛选、提纯、复壮高产酶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及曲种的生产应用研究。
  2、微生物代谢与调控。研究传统调味品微生物发酵机理,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条件和多菌种耦合发酵调味品技术,有效对关键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调控。
  3、发酵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等高新分析检测技术,结合现代发酵技术,改善传统发酵的周期长、杂菌污染严重、口味不纯正等问题。解决发酵新工艺、新技术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4、下游分离技木的集成及工程化。采用现代提取纯化技术,从发酵产物中抽提生物添加剂,并将之应用在食品工业中。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创新科研团队的建设。
  现食品发酵工程中心固定研究人员40人。在五年内计划建立一支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地位、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及以他们为领军人物的学术群体的教师队伍,并形成3个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

  2、完善科研平台建设。
  进一步整合、优化湖北省发酵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平台的建设。建设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2000 m2的实验室,保证科研运行良好的科研环境。

  3、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进一步强化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研病毒所、武汉工业学院等武汉相关领域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发酵工程关键或共性技术研究,针对湖北省农产品资源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同时逐步寻求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支持和合作,不断提高中心创造能力,加强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充分利用食品发酵工程学校研究中心的资源共享,能力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行业的职能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点及社会需求,使其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强调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争将食品发酵工程中心建设为硕士、本科学习和实习的培养基地。并利用"中心"技术、人才和设施资源,为我省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和人才培训。

  4、根据市场需求和我省关联企业的技术需求,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开展发酵食品及发酵技术的研究开发。
  针对湖北省行业发展现状,在与湖北省已有发酵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行业的具体需求,明确科学研究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迅速攻克技术难题,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利用中心平台,疏通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技术转移实效,计划在五年内,完成产业化项目1-3项,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发表文章50篇以上。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前身是湖北工学院工商管理工程系微机室与社科系微机室,分别成立于1992年和1998年。最初各自仅有十几平方米用房面积,十几台计算机、一两台打印机,仅能承接简单的计算机上机实验。随着学校实验设备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加,后几经扩建,并伴随着学校的成功更名,也分别成长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实验中心和经济政法学院实验中心。

  2006年5月湖北工业大学文科楼竣工落成,管理学院和经济政法学院得以大规模改善实验室用房,增加实验设备。同年,学校将两个实验中心整合成立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下设:经济管理基础、ERP、会计模拟、条码、国际贸易与物流、金融保险等6个实验室、1个学生商务网络实习平台(www.cninvent.com发明网),共拥有850多平方米实验用房,600多台学生用计算机,15台专用服务器,7套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

  在硬件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心结束了全靠使用免费软件的历史,购置以用友ERP-U8为代表的大型正版软件15余套。

  仪器设备软硬件总价值310余万元。

  中心已拥有多媒体实验教学指导条件,使用硬盘同传保护及门禁手段的多平台实验环境,全面承接管理学院、经济政法学院7个系10个本科专业70多门课,以及向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的公选课的约245项实验项目。

  中心配备了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其中专职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2人、实验员2人;兼职教学科研人员44人(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讲师11人,博士20人);聘用在读研究生为中心流动编制人员若干。

  近三年来,中心年均完成两院共计15.6万人机时的本专科学生实验任务,以及面向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公选课、辅修课和开放性实验7800人机时。

  在承接相关教学实验之余,中心还承担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湖北工业大学考点的上机考试等多项开放性实验任务。

  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中,中心坚决执行2000年和2005年制定的实验室建设十五、十一五规划,实现了"依办学宗旨建立教学大纲,依教学大纲设立实验和实验大纲,依实验课程和实验大纲购置相关软件,依软件模块设立实验项目",积极配合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开展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验内容、形式、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在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探索出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中心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在实践教学研究方面处于全国地方高校前列。近5年来,中心成员先后建成 "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2门省级精品课程,荣获校级优秀教研成果一、二等奖多项,如"工科背景下的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与运用"的等5项,承担经管类学科实验体系建设与现有资源深度挖掘、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省级教研课题19项,发表论文500多篇,成功举办了湖北省2008年金融实践教学研讨会。同时注重同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的科技交流,为地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此外,隶属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创业实践基地项目,学校已投资116万元动工兴建,计划2009年6月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提升中心的实验功能。基地下设EPR沙盘实验教学区,自主实验公司区,会演教学区等,拥有近百台计算机,以及中南地区最完整的用友EPR教学体系。中心已组织力量开展《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与有效实施研究》项目的研究。

  总之,实验中心经过18年的发展和积淀,在全体任课教师和实验工作人员的艰苦创业和辛勤工作下,现已初具规模,且实验功能日臻完善,已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今后将本着"资源共享、受益面广"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中心资源,优化实验项目管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为把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在国内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省级实验教学与研究基地做出积极的贡献。


  开放式大跨度轻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研究生创新中心

  为了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零零五年以湖北工业大学膜技术研究所为依托,围绕轻工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的创新研究,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组建了轻工清洁生产研究生创新中心。筹措资金1000万,建立了发酵工程、食品工程、造纸工程、制药工程、膜分离工程、天然产物工程、中药制备工程、低聚肽工程等十个中试实验室。几年来,中心以项目研究为纽带,先后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18所院校轻工类省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教授,以及国内相关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与科研活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轻工行业上、中、下游技术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专业交流互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校内外硕士生近百名,博士生六名。二零零七年教育部命名为"开放式大跨度轻工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研究生创新中心"获得国家财政支助。本中心培养的研究生2008年11月在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铜奖各一项。

  湖北省汽车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简介

  湖北省汽车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是在博士团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8位,其中博导2位,博士7位;流动研究人员及硕士研究生14人。"中心"同神龙公司、东风乘用车公司、海南马自达、武汉船舶七〇一研究所及湖北宝马弹簧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中心近三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5余项、参与科研项目5项,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项、国家973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近40篇被EI收录。

  二、研究方向

  研究的宗旨与目标定位:重点从事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的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汽车整车振动与噪声的检测及控制、汽车整车的振动与噪声理论预测、汽车零部件的振动与噪声的在线检测及控制、汽车零部件的振动性能CAE等;同时开展基于振动、噪声控制的新结构、新材料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是研究周期性结构和材料(声子晶体材料)的低频机理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汽车减振与降噪领域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

  1、汽车整车、零部件的振动与噪声检测及控制研究;

  2、基于振动与噪声控制的汽车零部件CAE;

  3、汽车零部件振动与噪声的在线检测;

  4、周期性结构和材料(声子晶体材料)的低频机理与应用研究;

  艺术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艺术设计实验室始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是最早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创办的艺术设计实验室之一。经过3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理念。在兴办之初便确立了走"艺术与理工科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上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必实、实必果"的学习--实验--应用模式,创造出了大批服务于社会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双强的艺术设计人才。"湖工设计"已成为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教育品牌。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共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始创期(1978年--1990年)

  实验室在创办之初,学院创始人彭祖华、梁邦正教授就提出了"艺术与理工科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先后建立了喷绘、雕塑和金工等基础实验室,并自制了一批实验教学用具,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实验教学中产生的"武汉长江二桥"模型方案,"武汉莺歌电视机"产品设计等一批颇有社会影响的重大项目,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成长期(1990年--2000年)

  艺术设计实验室承担为中南及沿海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逐步规范。1996年,在获批的设计艺术学硕士点、湖北省艺术设计类唯一的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将原有的喷绘与雕塑和金工制作室整合为综合基础实验室,并新增了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实验室,承担艺术设计本科的实验教学任务。艺术设计学科在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学科优势及特色领域"。 成熟期(2000年--2005年)

  2001年艺术设计学科被授予湖北省人民政府"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4年被授予湖北省品牌专业。在此基础上,陆续建立了木工、金工实验室、雕塑、陶艺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实验教学条件和综合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期(2006年至今)

  2007年,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艺术设计专业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艺术设计获批为"湖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图案原理"三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近几年,学校对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环境和设施进行了建设与调整,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了现代化的艺术设计大楼,建筑面积29225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400余平方米扩展到2586平方米,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并构建了以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为主导的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本科生开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目前中心拥有的设备总值600余万元,各类实验仪器设备739(台套),实验室实行了全天候开放,与本校的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实验教学上,中心每年承担艺术设计专业(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展示设计、电脑艺术、装饰艺术)方向及工业设计、动画、广告设计专业近2000名学生的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及竞赛、社会研发合作项目等实验教学,为其他学院(系、部)近10余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实验课程,而且还面向全国及省内各高等院校开放实验教学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每年接纳学生5623人次,年均总实验人时数约21.68万学时。

  根据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目标,实验中心在加大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方法与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尤其是注重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现今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员41人,其中专职高级实验师3人、其他专职实验人员3人,并长期聘请20余名有影响的学者担任兼职或客座实验指导教师,形成了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学队伍。

  近几年来,我学校以艺术设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设计艺术学重点学科、湖北省品牌专业、学科优势及特色领域、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等为契机,深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随着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方向的转型,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力得到了加强,已建设成实验体系科学、实验平台齐全、教学服务能力强、建设水平高,特色鲜明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土木工程与建筑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与建筑实验教学中心共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含工程材料、岩土工程、工程测量三个分室)、工程结构与数字化模拟实验室(含结构实验大厅和数值化模拟室)、路基路面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机房、工程力学实验室、防水材料与工程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等8个专业教学实验室和一个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丙级和建筑装饰乙级)。

  实验教学中心公开发表实验教学改革或实验室管理方面的论文47篇,出版教材16部,自编讲义9本,制作了一批优秀多媒体课件。其中《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与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筑工程制图教学系统》2004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园林制图》网络课件2005年获得全国第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建构型建筑制图教学系统》2005年获得湖北省高校优秀课件一等奖;《工程图学》2002年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建设;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现代工程图学教程(第四版)》2005年获得全国图学会优秀奖及学校一等奖。

  实验中心教师参加实验教学课题16项;科研课题63项;发表了科研论文280余篇,其中收录文章18篇。参加的科研课题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 项;湖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5项;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3 项;武汉市晨光计划3项;来自企业和工程的合作项目48项,年均完成科研经费180余万元。其中"工程材料与结构的损伤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获得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工程材料及结构的模型试验及计算机仿真研究"科研成果获得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公路高路堤支挡新结构试验与计算机仿真研究"科研成果获得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防水隔热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 科研成果获得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湖北工业大学英语语言学习中心

  湖北工业大学英语语言学习中心是我校学生进行英语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学习与训练的专门场所,始建于1996年。经过过去十年、多期的建设与跨越式发展,先后投资602.5余万元,各类实验室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生均资产和生均语言实验面积居省属高校前列。各类实验室自投入使用以来,中心始终坚持以强化实践、实训教学为宗旨,突出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综合性的使用原则,在学校实现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与技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实验开出率和设备使用率高达100%,设备完好率超过99%。

  一、1996年建设模拟机语言实验室4个(各72座),建设多媒体教室26间,建设模拟音频英文广播台一个;

  二、2004年,建成数字语言实验室4个(各72座),增加建设多媒体教室16间,多媒体教室实现网络链接;

  三、2006年改造并建设数字化语言实验室6个(4间72座,2间36座),实现所有英语课堂拥有多媒体;

  四、2007年底实验与实训中心挂牌,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进入跨越式发展,严格按照湖北省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要求规划与建设的中心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1 . 2008年7月,拥有388座学生机和6台教师机及四个答疑间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自主学习一号大厅"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一期自主学习大厅项目的建设,中心的语言实验室可容纳我校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8000余名本科生每两一次的"教师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和生均78学时/学期的课外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号大厅安装了语言学习主机、语言学习终端、中央控制系统、耳麦、授课控制平台、视频展示台等硬件,还分类别安装了新理念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体验大学英语及雅信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这些平台全部与互联网、校园网、新视野大学英语在线教学系统、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平台、英语在线辅助教学资源库、英语网络化考试平台连接,具备视、听、说、自主学习、音乐影视欣赏等功能;一号自主学习大厅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解决了我校非英语专业听说训练资源不足的现状,开创了湖北工业大学英语实验与实训新的纪元;

  2 . 2008年4月,拥有54座的大型英语"语言聊天室"建成并投入使用,语言聊天室是我校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开辟了英语交互式聊天,促进语言学习的场所,目前为英语俱乐部、英语社及外国语学院所利用,用于开展英语第二课堂;语言聊天室在空余的时间,可作为教师及管理人员实验与实践、培训及学生语言自主学习的场所;

  3 . 2008年6月,可容纳80人进行会议录播及实验教学的"全程录播厅"建成投入使用,实现网络实时播放和资源及时存储,并能在校园网上点击播放;

  4 . 2008年4月,可同时容纳240人的"影视观摩厅"建成并投入使用,供学生开展影视欣赏、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晚会等第二课堂拓展活动,具备视、听、说、音乐影视欣赏等功能

  5 . 2008年9月,可同时容纳230人左右进行视听说训练的"多功能活动教室"5间建成并投入使用,用于我校非英语专业"ET英语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和英语专业基础阶的实验教学,多功能语言教室在实验教学之外还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和英语口语、影视欣赏、经贸英语、外贸制单等英语专业语言类课堂教学;

  6 . 2008年11月,拥有8台独立学习机的教师工作间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师工作间除配备了高性能的教师主机外,还配备了一台教师高速网络阅卷机;

  7 . 另有同声传译实训室和卫星接收与采编录音棚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在2008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声传译实训室为培养英语翻译专业学生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和连续传译的能力,告别传统的翻译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为主的模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操练机会少、学生应用能力低下的现状,为学生模拟翻译现场,在翻译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向交流的作用,中心从2007年开始筹划,于2008年8月立项,9月进行招、投标。建设中实训室可同时容纳78名学生进行翻译相关项目的实训活动,可供英语口译、商务英语、商务会展、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并开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耳译、会议模拟、商务谈判、口译笔记法等专项翻译技能实训项目,同时可作为小型国际学术会议场所;卫星接收项目是为英语语言学习中心提供海量资源库的重要平台,建设中的卫星接收项目可同步收视包括BBC/CNN等在内的8套全英文国际频道;

  8 . 2009年英语语言学习中心二期工程包含300座的英语"自主学习二号大厅"和数字化音频发射台,从而完成所有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