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北京
19050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本科理工类公办211工程985工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介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远景目标。

  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截止2018年4月,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60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截止2018年4月,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专任教师中,73.75%具有高级职称,83.60%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27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全职在校工作的青年长江学者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位,青年千人58位,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1300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实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37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4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28届,吸引了6万5千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5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将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5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截止2018年4月,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3年获得1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记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实施“全球校园计划”,建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斗丝路学院”,开启北斗导航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8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月宫一号”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实施“文化校园建设计划”和“大爱润航工程”,传承创新“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创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我爱我师、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原创音乐剧《罗阳》已成功演出30场,覆盖观众6万余人。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编的《中国美育年鉴》,以近3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北航的美育实践和文化育人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1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将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校领导

姓 名 职 务 分管工作 邮箱
曹淑敏 党委书记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党的建设、战略规划工作;兼任北航党校校长。协助负责行政全面工作。联系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校友会、教育基金会。 buaa_csm@buaa.edu.cn
徐惠彬 校长副书记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负责监察、审计工作;负责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建设工作,兼任国家实验室(筹)主任。联系校学术委员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空间与环境学院。 buaa_xhb@buaa.edu.cn
魏志敏 副校长 代为主持校工会全面工作、教代会工作;负责安全稳定、保卫保密、环保技安、档案管理、校史、教育基金会、校友会工作。分管校工会、安全保卫部(处)、保密处、档案馆/校史馆、教育基金会秘书处、校友会秘书处、校友工作办公室。联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buaa_wzm@buaa.edu.cn
何新洲 纪委书记 主持纪委全面工作,协助党委负责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助校长负责监察、审计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联系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buaa_hxz@buaa.edu.cn
程基伟 副书记 负责党建和干部工作、统战工作、机关党建工作、离退休工作、信访工作、定点扶贫、青岛校级合作基地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党务工作)、组织部、统战部、机关党委(机关行政办公室)、离退休党委/离退休工作处、信访办公室。联系党校、计算机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chengjw@buaa.edu.cn
陶智 副校长 负责信息化建设、图书资料、科研条件保障等工作,负责成都校级合作基地、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专项工作;协助校长负责国家实验室工作。分管国家实验室办公室、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无人系统研究院。 联系宇航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联系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 buaa_tz@buaa.edu.cn
刘树春 副校长 负责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校园规划与基本建设、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服务、劳动服务管理、人民防空工作。分管财务处、校园规划建设与资产管理处/校园规划与建设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招标采购管理中心、后勤党委/后勤保障处、劳动服务管理中心。联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buaa_lsc@buaa.edu.cn
房建成 副校长 负责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实验室建设、产学研合作、资产经营、国内合作工作、北海学院工作;负责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兼任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分管发展规划部(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协调管理学会、学报、期刊工作。联系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化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北海学院。 buaa_fjc@buaa.edu.cn
黄海军 副校长 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和就业工作,负责国家试点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港澳台事务和留学生工作,负责学位、语言文字、继续教育工作;兼任研究生院院长、北航学院院长、高等理工学院院长、北京学院院长。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招生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联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国际学院、北斗丝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buaa_hhj@buaa.edu.cn
李军锋 副书记 负责宣传文化、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生教育和管理、共青团、人民武装、体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沙河校区办学工作;负责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日常党政工作;兼任北航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分管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武装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校医院、社区管理办公室、沙河校区管理委员会。联系幼儿园、北航实验学校、体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络驻校选培办。 buaa_ljf@buaa.edu.cn
王云鹏 副校长 负责人事人才、法律事务、合肥校级合作基地工作;负责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工作,兼任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分管党政办公室(行政工作)、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人才交流中心、法律事务办公室。联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飞行学院。 buaa_wyp@buaa.edu.cn
张广 校长助理 协助主管校领导负责资产经营工作、国内合作工作;负责昆明校级合作基地工作。 zhangguang@bua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