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高考优化了科目设置和赋分方法 更加利于人才培养

文/离城梦

 
胡金波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

江苏“3+1+2”的方案在国家“6选3”宏观要求的基础上在“3+3”的中间环节设置了引导机制,由高校在物理、历史科目中先行指定1门选考科目,在体现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又进行必要引导。学生再“4选2”,则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在打破文理分科的方向上又前行了一大步。

江苏方案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确定限选科目,能够避免考生选科功利化、“田忌赛马”式盲目性投机心理等非理性现象,以及物理学科的“驱赶效应”,有利于在全省考生中保持选科平衡,保证了学生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架构,为大学通识教育打下基础,从源头上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把关。

普通高中不可千篇一律,它追求的是“人”的发展,是聚焦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的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江苏省普通高中教育正面临着由“千校一面”向“多样开放”的战略转型。

相比“08方案”,江苏新高考方案回应了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部署,优化了科目设置和赋分方法,凸显了学生和高校间的双向选择,解决了总分不高、区分度不够、等级赋分算法不合理的弊端,既考虑到群体内部的次序,又考虑到群体之间的水平差异,符合招生考试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必将赢得江苏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

摘要

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中共中央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第三批实施省份的新高考方案将中国新高考综合改革推向深入。江苏方案践行了习近平教育思想和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和江苏实际,在结合本省及前两批高考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贡献了江苏智慧。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关注学生兴趣,聚焦“人”的发展,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大学、中学评价体制的革新,将促进人才培养,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校人才选拔的“度量仪”,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高考改革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牵动着考生和千家万户,受到中学、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承载着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1977年至今,高考方案在中学、高校和社会的呼吁和质疑声中历经数轮改革,不变的遵循便是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有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从而保障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说,高考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高考综合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续培养。

为此,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进入新高考改革时代。浙江、上海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省市,为新高考奠定了重要基础。北京、天津等四省市启动第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继续丰富了改革成果。第三批实施省份将改革推向了深入,其中,江苏方案既顺应改革趋势、符合江苏实际,又遵循教育规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江苏方案顺应改革趋势、坚守了国家意志

  1.改革方案践行习近平教育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明确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江苏方案“必选+限选+任选”的考试模式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育人导向,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平衡了学科基础与学生选择间的关系,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等一系列有关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其中,“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1],符合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相统一的新要求,符合公平公正、科学选才的高校招生工作的新期求,符合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的新需求。

  2.改革方向符合国家总体要求。这一轮新高考改革是由国家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各省市分批试点、逐步推进的综合改革。江苏方案是在总结本省历史改革经验基础上,吸收一省一市和第二批四省市高考改革试点经验设计的。

探索并构建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明确要求。新方案中“两依据,一参考”的内容符合国家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素质教育和高校科学选才。

  3.设计思路体现江苏改革智慧。江苏“3+1+2”的方案在国家“6选3”宏观要求的基础上在“3+3”的中间环节设置了引导机制,由高校在物理、历史科目中先行指定1门选考科目,在体现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又进行必要引导。

学生再“4选2”,则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在打破文理分科的方向上又前行了一大步。这一设计既遵循基础学科的特点、符合高校招生录取的实际需求,又与我国本专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导向相一致。

二、指定选考符合江苏实际、回应了人民期盼

  1.指定选考与“08方案”一脉相承。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作为选考科目是江苏现行“08方案”的主要规则。“08方案”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学生须在7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选修2门,其中,须在物理、历史中选择1门,然后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门中选择1门。由“3+1+1”到“3+1+2”更有利于社会理解,让老百姓接受,从而平稳推进改革。

2.分列计划是江苏改革的宝贵经验。“3+1+1”最早在江苏“03方案”出现,即不分文理,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学生在其余6门中自由选择,其中第一个“1”由高校指定。实践中打破文理的初衷未能体现,且出现文理选科严重倒挂,寄予希望的“08方案”仍未能有效解决选科生源和计划不匹配的问题。

为此2009、2010年,江苏先后对“08方案”进行微调,选科物理、历史分开计划、分开划线、分开录取成为主要改进措施,迅速扭转物理选考人数下降问题,得到了社会较为普遍的认同。

  3.计分方式是综合改革的又一探索。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三批新高考改革方案对选考科目有三类计分方式。一是一省一市的等级赋分;二是山东方案参照正态分布原则调整后等级赋分;三是江苏方案中的第一个“1”指定选考科目以原始分记入,后两个“2”任选科目参照正态分布原则调整后等级赋分。

长期以来,“08方案”中学业水平测试以A、B、C、D等级呈现,既未能体现学生学业的真实水平又存在弱化学生科学素养的情况,一直存在争议。指定选考科目的“1”以原始分的方式、任选科目的“2”以等级赋分的方式计入高考成绩,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社会接受度高。


三、“3+1+2”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

 1.江苏方案是对教育规律的根本遵循。尊重教育规律是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高考改革方案成功推进的前提就是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自觉遵循和科学驾驭,否则会面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2]。江苏方案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又对其进行了正确必要的引导,是教育本质中尊重并引导学生意愿有机统一的体现。

作为一门极其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是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它关注人与社会关系的变迁,用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力阐释生命的现象,培养彰往察来的历史意识和美学旨趣。同样,作为当今最精密、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学揭示了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与其他学科有着最直接而广泛的关联性,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基础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作用,而教育的出发点正是要“超越功利”,面向未来和长远。江苏方案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确定限选科目,能够避免考生选科功利化、“田忌赛马”式盲目性投机心理等非理性现象,以及物理学科的“驱赶效应”,有利于在全省考生中保持选科平衡,保证了学生的基础性学科知识架构,为大学通识教育打下基础,从源头上为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把关。

例如,即使在以文理见长的南京大学,需要物理学基础并设置物理学各层次课程的本科专业就达49个,专业数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5.7%,招生计划则超过60%。传统理工院校的这一比例则更大。

  2.江苏方案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有力把握。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要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而非按照某种模式人为刻意地锻造[4]。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尊重个性,激发潜能,既满足不同学生多元化发展要求,又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未来时代变革和多元创新发展培养大批不同教育背景和教育类型的各类人才。

江苏方案除物理或历史两门限选科目外,考生还需要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任选2门,以等级赋分形式计入总分,不分文理。任选科目组合形式达12种之多,以满足不同潜质、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5],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宗旨,同时也对中学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倒逼中学自主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新途径,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

基础教育是“人”的事业,我们不能像抓经济那样抓基础教育,不能像办工厂那样办中小学校,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能被超越的,而基础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强调个性化、多样性、差异化,最大限度地接近基础教育的至真本质,按教育发展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施教[6]。

普通高中不可千篇一律,它追求的是“人”的发展,是聚焦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的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江苏省普通高中教育正面临着由“千校一面”向“多样开放”的战略转型。

  3.江苏方案是贯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当高考改革走进深水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就显得尤为关键,如何使两者在维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又不失逻辑性、系统性、连续性,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持续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以往的改革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存在“宁滥毋缺不掉档”的心理,最大程度放开选考科目限制,跟进改革不主动。江苏方案提出由高校先行指定1门选考科目,有助于引导高校主动作为,重拾高校作为人才选拔方所应有的选择权,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切实发挥指向标作用。

江苏方案还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管理的内涵升级,推动中小学改革稳步进行。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录取方式的调整,江苏方案还将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双赢,推动由注重传承的教育向注重创新的教育、由注重选拔的教育向注重选择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向注重实践的教育、由注重灌输的教育向注重启发的教育转变[7],从而促进学生“自觉成长”。

比如,2017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均推出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其根本动因是基础教育在新高考背景下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后,牵动高等教育的联动调整。实施本科大类招生是宽口径、宽基础培养的前提,也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关键,更是高等教育对接基础教育变革的举措。

四、考录方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

  1.选科组合关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涯和职涯指导。当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如何启发学生自我认知,做好自身兴趣和“唯分数”倾向的平衡?如何对接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展望未来社会需求,在非功利前提下对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制定和提前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对准确的定位和选择?这些都对中学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中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带来了挑战。

伴随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将配套的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增强学生自主开展学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等需求呼之欲出。作为人才的引进方和接收方,高校在中学生涯规划教育方面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主动寻求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连接点、平衡点,建立常态化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促进以高校和学生双向选择为基础的新高考方案稳步推进。

当前,各主要高校大力开展教授进中学讲座、夏令营等活动,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学科自身的宣传,也在于帮助中学生系统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

  2.评价选拔制度趋于多元,促进大学、中学评价体制变革。如今,依据高考成绩、依据学业水平测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两依据、一参考”招考录取模式已初步形成,从传统的唯分数论到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及录取机制,这一综合评价机制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需要,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统一、完善的规范标准。

高中如何确保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本身得到落实,高校如何完善招生录取方式,使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招生中有效管用,促进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这需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共同探索和突围。

学校管理者需要从学校愿景展望、培养目标构建、课程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迅速进行统筹调整,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为新高考改革平稳过渡、学生和教师稳步适应变革提供坚实保障。当前,“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南京大学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均是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原则进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有益探索。

  3.录取方式更加聚焦专业,促进高校坚持特色办学。“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方式一改传统志愿填报中的以学校为重心,这无论对于高校的专业建设还是办学特色都提出了严峻考验,同时也为高校人才选拔与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按“院校专业组+专业(类)”报志愿将从根本性上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生源压力和“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压力将推动高校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源支持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

大类招生与宽口径培养会成为越来越多高校的选择。各高校需要针对自己在相关学科与专业上的要求,制定针对中学生的选科选考要求,主动思考与中学培养的衔接与联动。我们注意到,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将引领高等教育加快理论体系创新,深化专业改革,从而打造一批“金课”。特别是,高校将更加注重加强招生、培养与就业工作的联动,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

江苏新高考方案结合国家高考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立足本省实际,充分考虑现行方案总分值偏低、等级赋分等不足,对高考方案进行完善、并做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相比“08方案”,江苏新高考方案回应了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部署,优化了科目设置和赋分方法,凸显了学生和高校间的双向选择,解决了总分不高、区分度不够、等级赋分算法不合理的弊端,既考虑到群体内部的次序,又考虑到群体之间的水平差异,符合招生考试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必将赢得江苏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

小编推荐

1.家长高考百日冲刺寄语 高考祝福语

2.高三高考百日冲刺发言稿 誓师大会演讲稿

3.鼓励孩子高考百日冲刺的话 鼓励祝福语

4.2023高考文科350多分公立大学有哪些

5.2023高考500分左右能上211大学吗

6.高考学渣100天逆袭可能吗 逆袭方案

7.高考逆袭从350到650还有可能吗 高三如何实现短时间内逆袭

8.2023江苏高职单招学校有哪些 单招院校名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猜你喜欢

河北2022成人高考(延考)几号考试 注意事项有哪些

23-03-03

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100分 具体结果通过了吗

23-03-03

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100分 建议通过了吗

23-03-03

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100分 具体怎么回事

23-03-03

委员:大学生别太在意刚入职收入 具体情况

23-03-03

202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冷门人物事迹

23-03-03

广东2023春季高考扩招了吗 各校招生专业top5是什么

23-03-03

山西2023广播电视编导及戏剧影视文学联考成绩一分一段表最新

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