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宣! 今年起这些高中生教材要换, 考试难度陡增!

文/圣宫布达拉

近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遴选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通知》,从2020年开始,将在全国遴选建立32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96所国家级示范校,每省份设立1个国家级示范区和3所国家级示范校(示范校原则上在示范区内),建设周期为3年。

(上下滑动查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发掘和培育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有关要求,决定在全国遴选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安排

统筹考虑各省份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进度安排,从2020年开始,教育部将在全国遴选建立32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96所国家级示范校,每省份设立1个国家级示范区和3所国家级示范校(示范校原则上在示范区内),建设周期为3年。

2019年和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省份率先启动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围绕重点工作任务探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有效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和薄弱学校做好课程教材实施工作,同时形成一批典型经验,为全面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其他省份经遴选确定的示范区和示范校,原则上于使用新教材当年启动建设工作。

各省(区、市)要充分依托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校,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基地学校建设,通过校长教师挂职交流或跟岗学习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薄弱高中和农村学校的对口帮扶力度。

二、重点任务

(一)国家级示范区工作任务

1. 研究制订示范区工作方案,完善本地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健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市域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

2. 深入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加强教研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充分发挥教研专业支撑作用,切实加强对本地普通高中学校的工作指导。

3. 加强课程教材实施监管,指导监督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使用国家审定教材,探索建立市域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监测机制,完善质量监测办法,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

4. 完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5. 认真总结凝练示范区工作经验,探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市域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并通过组织研讨交流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国家级示范校工作任务

1. 结合本校实际研究制订新课程实施规划,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积极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探索完善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落实国家和地方关于教材教辅有关管理规定。

2. 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校本教研等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3. 加强校本教研,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学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

4. 认真总结凝练示范校工作经验,积极组织开展研讨交流和经验推广,建立与薄弱高中、农村学校对口帮扶机制,推荐优秀教学干部和骨干教师承担省内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任务,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申报遴选

(一)申报条件

1. 国家级示范区申报条件。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质量观,积极发展素质教育。②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较高。③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成果。④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工作,课程改革组织能力和教研支撑能力较强,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取得实效,具备开展示范区工作的相应保障条件。

2. 国家级示范校申报条件。①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严格依法治校、依法办学,近年来无违规办学和招生行为。②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积极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范使用审定教材,具有较强的课程领导能力、课程建设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校本教研能力。④在推进教学改革、实施选课走班、优化教学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指导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⑤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工作,工作积极性高,具备开展示范校工作的相应保障条件。

(二)遴选程序

按照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的程序进行遴选。

1.自主申报。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自主申请并填写《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申报表》(附件1),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择优推荐行政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填写《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申报表》(附件2),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2.省级推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对行政区域内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申请材料进行遴选,择优向教育部推荐1个国家级示范区和行政区域内3所示范校,并提出推荐意见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拟给予的具体支持措施。

3.审核确定。教育部委托有关专业机构,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送材料进行审核把关,确定公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名单。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实施。教育部负责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整体统筹和指导,委托有关专业机构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对各示范区和示范校进行专业指导,推广典型经验和改革成果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本省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统筹管理、政策支持、专业指导和条件保障。

(二)工作保障。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在教研支持、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为改革探索创造良好环境。

(三)过程管理。教育部定期组织开展示范区和示范校工作交流,总结和推广示范工作成果。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区和示范校工作的跟踪指导和过程管理,及时总结和推广示范工作成果。对于发生违规办学行为的示范区和示范校,应及时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示范资格。

(四)建设评估。各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3年建设期满后,教育部将委托专业机构对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进行评估。

五、有关要求

请各省(区、市)高度重视示范区和示范校遴选建设工作,按照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择优选择的原则遴选推荐,同时加大对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提高省域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水平。

请各省(区、市)于2020年4月30日前,将推荐的示范区和示范校申报表加盖公章后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同时提供申报材料电子文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刘莹,010-58556796,13466752564;何成刚,010-58556795,13671181460;邮箱:ncct2018@126.com;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11层,邮编10002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系人及电话:庞然,010-66097642。

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4月3日

2019年,广东、河北、江苏已相继发布通知:普通高中从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方案、使用新教材。

这些信息传递出了几个重要信号——

  • 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重庆等第三批开始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明年的高一新生基本都将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辽宁已开始使用新教材);

  • 广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重庆等地目前的高一高二学生将要参加新高考,即使用的仍是“旧教材”“旧课标”,但“新高考全国卷”已经呼之欲出,其中必将渗透新课程的内容和理念;

  • 上述省份的高二生(2021高考)高一生(2022高考),在备考过程中,既要扎实掌握“旧教材”“旧课标”的知识和考点,又要了解掌握新课程的内容和理念,并适应“新高考全国卷”的命题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省份的明后年高考将变相“增负”!

教育部已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经过修订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已陆续推出。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将全部开始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你所在省份的高中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是否要和高考改革同步进行?高中新课程到底“新”在哪里?各科教材和学习内容都有哪些新变化?对2020年及今后的高考有何影响?快看最新重磅解读↓↓↓

教育部《意见》指出,统筹考虑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高考综合改革等多维改革推进的复杂性,为保障普通高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自主申请的原则,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可以于201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解读:浙江、上海和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作为两批试点省份,已分别于2014年、2017年启动高考改革。但这些省份从2019年的高一年级新生才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2020年、2021年高考将使用“新高考全国卷”。这说明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和高考改革并不是同步的。

教育部2019年曾宣布对高考语文、政治、历史三大科目进行改革,使用新编的统一教材。如今,该教材试点已经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六个省份展开。

  • 2018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解读:按照各地公布的方案,湖北、广东、江苏、河北、重庆、湖南、福建等8省份已在2018年启动高考改革。目前虽只有广东明确将从明年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新课程,但根据改革统筹的步骤,这8个省份中,辽宁已使用新教材,其余7个省份明年起基本都将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2021年、2022年高考将使用“新高考全国卷”。

  • 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 2020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可以于2020年或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起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解读:按照之前各地公布的既定方案,河南、江西、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贵州、山西、青海、陕西、云南、甘肃、宁夏、广西、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其余省份的改革确切时间,以各地教育部门权威消息为准。

  •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解读:也就是说,最迟到2022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全国所有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都将实施新课程新教材,2025年将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

五大变化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

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两大热点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学生如何应对?

举措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同步发展。学生应着眼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举措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要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旧模式,使阅读返璞归真。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举措四:培养阅读兴趣。不能因此把发展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把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举措五: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删减了一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

变化一:课程结构

修订的课标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这三种课程非常明确:

1.必修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的数学学生水平考试内容,当然也是高考内容。如果学生只想高中毕业,那么学习必修课程就够了;

2.选择性必修: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生要参加高考就必须学习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

3.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如果学生要参加大学的自主招生,则必须根据自主招生学校要求选择其中的内容进行学习。

变化二:课程内容

(一)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

常用逻辑用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二)内容的删减与增加

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文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角形”由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合并到“平面向量”这一章里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1.必修课程

主题一: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用逻辑用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这四单元内容常用逻辑用语与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有变化外,其他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内容基本一样。

变化的地方:

(1)删减了命题及其关系——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删减了简单的逻辑连结词“或”、“且”、“非”;

(2)增加了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的关系,充分条件与判定定理的关系以及充要条件与定义的关系。

(3)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主题二 函数

函数内容包括四个单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函数应用。这些内容与实验版课标基本一致,仅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1)在函数的概念的内容中删去了映射;

(2)在三角函数里删去了三角函数线(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主题三 几何与代数

几何与代数内容包括: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复数、立体几何初步。

这三章内容与实验版课标要求大致一样,有变化的是:

(1)将原来单独的一章内容“解三角形”融入进“平面向量”这一章内;

(2)“立体几何初步”删去了三视图这一内容。

主题四 概率与统计

内容包括:概率、统计。

内容的变化:

(1)概率中增加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

(2)统计中删去了系统抽样和变量的相关性,将“变量的相关性”移到了必选修中“统计”这一章内;

(3)统计中新增了用样本估计“百分位数”这一内容。

主题五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这个主题是新增的内容,要求学生以课题的形式来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要求学生撰写开报告、研究报告和报告研究结果。

2.选择性必修内容

主题一 函数

内容包括:数列,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主要变化:

(1)数学归纳法原来在推理与证明里,现在放在数列里,并且变为选学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2)在一元函数导数及其应用里,删去了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和定积分

主题二 几何与代数

内容包括: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

主要变化有:

(1)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前是安排在必修2圆与方程里面,现在将此内容放到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一章内,这样知识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

(2)抛物线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了解,降低了要求;

(3)去掉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表述。

圆锥曲线整体要求有所下降。

主题三 概率与统计

内容包括:计数原理、概率、统计。

其中,内容变化的有:

(1)概率中的超几何分布由原来的“理解”变为“了解”,降低了要求;

(2)增加了全概率公式,提高了要求;

(3)统计中相关系数提高了要求,增加了样本相关系数与标准化数据向量夹角的关系内容;

(4)将必修中的变量的相关性移到此,但删去了统计案例。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内容,“新”的地方具体体现在哪里?

变化一:课程目标

它由四个要素构成,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个要素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的四个重要方面。

文化意识是我们学科的价值取向,它指引着课程承载的文化,那么文化是有价值取向的。所以文化意识的建构特别关注对学生跨文化的认知,跨文化态度的形成,以及他的跨文化行为。

思维品质是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素养要素。过去的课程目标是没有这样一个思维的含量的,它具体的内容都是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上,虽然也有多元的这样一个目标,但是里面没有显性的、对思维方面的一个目标的具体要求。所以这次思维品质作为一项新的课程要素提出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整个大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这样一种培养。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这种创新的思维、有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这样来构成的,所以在思维品质当中就提出了逻辑、批判、创新三个。这个思维不同的形式需要在我们的英语课程当中对学生加强培养。

那么学习能力其实是提高学习效率,也是落实学习质量的重要的保障。所以我们在整个课程实施当中需要把对学生学习能力,也就是将来学生自主发展这样的能力放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构成学生将来终生发展的一个基础。那么这四个要素就构成我们现在英语学科的新的课程目标。

解读:

语言能力,听说读看写;

文化意识,中外都了解;

思维品质,独立创新咧;

学习能力,策略效率绝。

变化二:课程结构的变化

图为新的课程结构

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6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一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以必修课程的内容和学业质量水平一为命题主要依据。

选择性必修课程(8学分)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生在完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8学分后,方可参加高考。高考应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二为命题主要依据。

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解读:

搞定必修,高中能毕业;

搞定选择性必修,可高考;

搞不搞选修,看你兴趣了。

变化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过去是呈现为碎片化的一种教学,老师们在教学当中重视词汇的教学、语法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在这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当中就提出了六个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

首先第一个要素是主题语境。也就是说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语言教学,那么语言教学有了主题意义,它是通过语篇来呈现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语篇。语篇有不同的类型,所以也称为语篇类型。语篇当中承载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就是它是一个载体,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通过语言承载在语篇当中。

那么对于第三个要素语言知识和第四个要素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在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学习,也就是一个意义探究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对于这样的一个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需要通过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理解、内涵的分析、比较、评价、批判等等。那么这个过程实际是需要运用语言技能,也需要运用学习策略,所以第五个要素语言技能和第六个要素学习策略就作为课程的内容。

这六个要素都是由主题意义引领下由语篇为依托的,通过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技能和策略、促进语言文化的内化和思维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调整之后,教学方式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过去的那种模式化、表层化或者碎片化的教学,就要重新思考走向一个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就提出了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解读:

主题看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语篇文体不同,形式多样;

语言就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

中外文化有差异,物质精神要hold住;

语言技能要全面,听说读看写来一遍;

学习一定讲策略,助你轻松又高效。

变化四:更新更全的附录

1、新《课标》增加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2、《词汇表》:03版《实验稿》收录了3500个单词,而新《课标》共收录了3000个单词,含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1500个单词。高中英语课程应学习和掌握500个单词(表中加有一个*号),累计达2000。选择性必修课程应学习和掌握1000个单词(表中加有两个*号),累计达3000。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增加200个单词。新课标相比2003年课标要求的3500高考核心词汇,共删除了789个单词,并相应增加了一部分单词。

3、《语法项目表》:新《课标》在句子成分部分,增加了按结构分类;主从复合句部分,增加了同位语从句;去掉了间接引语。

4、增加了《教学案例及课文原文》,这些也是考生今后写教案设计的范文参考。

5、去掉了《功能意念项目表》及《话题项目表》。

(1)变化前是以教材来区分必修、选修,变化后是以知识模块来区分必修、选修。划分更加细致、科学、合理。

(2)必修模块为合格性考试内容,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为等级性考试内容。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充分注重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包括5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不划分模块,共4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每个模块2学分,共6个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3个系列(实验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科学),每修习完成9学时可获得0.5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必修课程主要变化是将每部分内容更加细化,每个主题都明确了“学生必做实验”和“教学提示”,为促进全体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选择性必修课程三大模块在内容方面,新版本和实验版基本是一致的,但学习要求有所提高,且强调学生必做实验并提出情境素材的建议。

选修课程中实验化学模块变动较小,增加了“STSE综合实验”,主要内容是围绕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探究,增加了与材料性能和生命健康的联系。将原来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整合为“化学与社会”,增加“STSE综合实践”,内容主要为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调查、参观等。增加“发展中的化学科学”系列,包括:化学科学研究进展、作为交叉学科的化学、化学工程研究进展。这一系列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前沿发展的面貌与趋势,激发学生树立以化学作为专业和职业的兴趣和理想。

变化一:课程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融合了原有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生命观念:是指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变化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变化三:新增学业质量

高中生物学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的四个维度及其划分的水平,结合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重要概念、方法等对学生学习相应的课程后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的描述。

包含4个水平,每个水平对应4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质量描述。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仅限于必修课程内容,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的命题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四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全部内容,不包含选修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课程性质中的“变”

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

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

(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解读: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解读: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4.课程目标发生改变

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5.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

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

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并规定了选择性必修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选修是《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最大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很多知识放到了高中阶段。

6.学业质量要求的补充

(1)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最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员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2)学业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

(3)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学业质量水平二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三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学生到水平四的相关表现可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予以呈现,作为普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的参考。

解读:新课标增加“学业质量”,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确立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也为考试评价提供了依据。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在很多方面有了新的“样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变化一:课程内容有所增删

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相比,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删。必修课程由原来的专题史变成了通史,按时间排序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选择性必修课程主要新增了“文化传播与交流”模块、选修课程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大模块都是新增内容。

变化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明确

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将学业质量划分为水平1到水平4的不同层级,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是全体学生经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必须达到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基本参照。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能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的合力。

变化一:课程内容大变动

变化二:教学建议

新版课程标准表述内容与文字大大精练,对实验版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理观念、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三条内容进行了删减与修订,融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中。

同时,新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强调重视问题式教学,即以问题整合内容,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变化三:评价建议

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强调思维结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明晰地理概念、增强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的能力,关注学生思维。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如采取开放式提问,促使学生思维清晰可见;使用结构化评价方案,尤其提出思维水平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并且做出详细说明,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其次,新版本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还强调表现性评价,指明在演示过程、实验与调查过程、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评价,一改过去三维目标评价模式。随着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在原来三维目标评价基础上,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真实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应用知识、整合知识、决策交流等能力的形成,主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评价内容渗透。

变化四: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实施建议中新增的特色便是增加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评价目标: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以学业质量为命题基础;

评价框架的制定:核心是确定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三个维度分别是测试内容、具体任务、试题情境。

结果反馈:以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特征为依据,反馈结果应结合具体任务反应实质内容。

总体而言,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许多共同点,也具有差异性。一方面,两版本课程标准有“持续发展”和“一脉相承”的态势;另一方面,新版本又有许多创新和突破,这是地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化,符合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本次修订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不断完善。

1.科目变化:外语语种增加,体育与健康必修

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出,基本保留原有学习科目,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13门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

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艺术可与音乐、美术两科相互替代,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自行确定。

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

解读:传统科目变化不大,外语语种增加一倍,尤其是欧洲、美洲地区使用的重要语言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列入高中学习科目,鼓励学校开设第二外语。这说明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高度重视,这也是为了应对学业压力下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必然举措。对综合实践活动作出详细规定,是为了和高考综合改革相对接,既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课程依托,也为专业选择和科目选考提供生涯规划的途径。

2.课程类别变化: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将成为高考考查范围

今后高中开设的13门国家课程,每一门科目都将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全部考试。

解读: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考试成绩合格是毕业的重要依据。

第二,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综合要求为准。也就是说,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今后高考的主要命题范围。

第三,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其中,一部分是国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课程;一部分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设计的校本课程。

解读:选修课程的要求是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3.学时和学分变化:高中生全年假期缩减到11周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

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

高中学生完成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试(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高中毕业学分是低要求为14学分。

4.授课方式变化:选课制度将全面推开

高中新课程方案提出,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常助学生选课。

学校应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门队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5.考试方式变化: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由教育部命题,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由各省命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综合要求为准。

教育部组织开展考试命题评估工作和命题人员国家级培训,并负责全国统一考试科目的命题工作。考试命题应注量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保障机制,开展命题质量评估,加强命题人员培养和培训,确保考试命题方向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的内容和难度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打好基础。

小编推荐

1.高中百日冲刺发言稿 百日誓师誓词

2.河北2022成人高考(延考)几号考试 注意事项有哪些

3.天津2023年高考时间变了吗 具体几月几号考试

4.天津2023年高考各科科目考试时间是几月几日

5.今年高考200分能上什么学校 200分大学名单

6.2023年福建高考二模考试时间 几号模考

7.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重要吗 一定要参加吗

8.二诊考试的重要性 二诊成绩接近高考成绩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猜你喜欢

河北2022成人高考(延考)几号考试 注意事项有哪些

23-03-03

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100分 具体结果通过了吗

23-03-03

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100分 建议通过了吗

23-03-03

代表建议高考外语降至100分 具体怎么回事

23-03-03

委员:大学生别太在意刚入职收入 具体情况

23-03-03

202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 冷门人物事迹

23-03-03

广东2023春季高考扩招了吗 各校招生专业top5是什么

23-03-03

山西2023广播电视编导及戏剧影视文学联考成绩一分一段表最新

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