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战争
一.原因:
⑴根本:英法美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⑵直接: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斗志,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输入的危害:①掠走中国大量白银②摧残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③威胁清朝的统治
对比:
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①政治: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经济:完成了工业革命
③军事:船坚炮利
④外交:殖民扩张
封建晚期,清朝衰落
①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
②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③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④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二.经过: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战争结束)
结果:失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及危害: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人民负担,首开赔款先例
③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协定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内容及危害:
①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②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便于列强进一步联合对中国进行侵略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准备长期侵略中国成为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根据和开端
补充: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内容及危害
《南京条约》及附件中除割地、赔款外的全部内容另外增加
①兵船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
②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设立教堂”——在文化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内容及危害
中美《望厦条约》的全部内容新增: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
***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清王朝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影响:
⑴政治:国家主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⑵经济:中国从此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⑶文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代表“开眼看世界”。
⑷客观积极: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被迫向近代化迈进。
知识点二、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 咸丰)
一.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二.经过: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1858年中与俄英法美签定《天津条约》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南京等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
③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赔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贸易合法化
④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⑤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与英法《北京条约》
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允许华工出国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④对英法的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中俄《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三.影响:
⑴对中国:
政治:国家主权进一步破坏,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经济: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⑵对清政府:
权力结构变化:建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
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知识点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一.背景:
⑴根本: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制订大陆政策。
⑵主要:日本爆发经济危机,日本政府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挽救危机。
⑶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中日关系破裂)。
二.经过A.丰岛战役B.平壤战役C.黄海战役D.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 E.威海战役
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见前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于列强利用贷款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
④设厂:外国资本的积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影响:
1.对中国:
⑴政治: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双半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⑵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⑶思想:掀起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热潮。
⑷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进行现代军事改革。
⑸为挽救民族危机,各阶级民众和知识界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2.对西方列强:极大刺激了列强侵略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知识点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为瓜分中国,扩大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二.过程:廊坊——天津——北京
三.结果:《辛丑条约》
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 —加重人民负担和经济的凋敝
②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各国驻兵保护—成为侵华大本营
③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便于控制中国(与以往条约相比,有何变化?无割地无开通商口岸,开始政治控制军事控制为主。为什么不再瓜分中国?中国人民反抗的决心)
四.影响:
⑴政治:对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双半社会,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对清政府:一定程度上推动清王朝改革运动。1901年实行新政,1911年预备立宪。
对中国人民:巨额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起人民反抗,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对列强:改变策略,由瓜分中国转为以华制华。
⑵经济:促进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⑶思想:引起民主革命思想,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客观上促进近代化。
知识点五、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背景:
⑴根本原因:***战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⑵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广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二.过程:
⑴开始标志: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⑵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近代史上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太平天国、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⑶军事上全盛标志:先后进行北伐西征,1856年攻克江南江北大营,军事上全盛。
⑷由盛转衰的标志:1856年天京变乱。
⑸失败的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三.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⑴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⑶评价:
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愿望,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落后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仍然属于封建小农经济的范畴,具有封建落后性。
空想性: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⑷结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先进科学的革命纲领。
2.后期:《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⑴内容: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⑵评价:
特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最早最完善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积极: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具有资本主义时代特色,是进步的。
消极: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战争的环境,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强盛时期提出的。
天京变乱后于1859年提出,处于由盛转衰期。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分配为原则,违背了客观规律。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顺应了历史潮流。
目的
推翻清王朝,建立理想的人间天国。
振兴天国,改革内政。
结果
都未能实施。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提出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实现农民私有)。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缺乏相应的经济阶级基础)。
作用
直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未能付诸实施。
特点
标志着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但同时缺乏科学先进的理论知道。
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迫切愿望。
本质上
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资》发展资本主义)。
四.失败原因:
⑴根本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⑵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⑵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⑶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达到了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破天荒的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智慧结晶。
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六.如何从近代化的角度看太平天国:
积极: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阻力;《资政新篇》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
消极:《天朝田亩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近代化;政治上仍带有封建传统的等级特权观念,不利于近代化发展。
知识点六、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⑴根本原因:民族危机严重。
⑵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兴起(兴起于山东)。
二.口号:扶清灭洋
进步性: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从这个角度看,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三.意义:
⑴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⑵意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补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局限: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可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革命领导核心。
【教材知识延伸】
1.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1)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2)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2.东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于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诸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帝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3.清末新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主要内容有: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者。由于清政府掌握全国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革命打断了改革等原因,新政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4.预备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5.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原因①根本: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②直接:《马关条约》的影响
(2)过程:①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3000万两续辽费)
②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势力范围)③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
④各国划分“势力范围” 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6.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9月)
⑴原因①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②军事实力无法与列强抗衡。③美国工商界希望拥有整个中国市场。
⑵目的: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列强广泛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开放为美国利用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
⑶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他们已经夺取的特权。
②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均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③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力。
⑷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⑸影响:标志美国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缓和了列强在华争夺激烈的矛盾,使帝国主义势力之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平衡,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考向一两次***战争影响
1.社会政治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社会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3.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社会转型
促使古老的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考向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1)经济:分散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
(2)政治: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思想: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组织: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性反思
太平天国在“进步”的表征下存在理性的倒退。表现如下:
(1)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等级森严,为王为官者为所欲为,更甚于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朝廷。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及诸王生活糜烂腐化,朝政纲纪紊乱。出于反清的需要,洪秀全等农民领袖曾是孙中山等人的崇拜对象。不过孙中山也只赞赏太平天国反清的“民族主义”,却直指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根本不值得效法。
(2)经济上:使中国最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军在江南征战时,大量富户及平民逃到上海、香港避难。所以,稳定很重要。
(3)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倒,对传统知识分子仇视。制度上,《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成效可言。太平天国被认为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的政权。所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是批判继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本节重点归纳】
一、政治:1840—1912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1.列强的侵华战争
(1)***战争:1840—1842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加紧对外扩张。
②过程: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对黄海的制海权。
③结果: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④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
①原因:义和团运动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②结果: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③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
①前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②后期
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2)戊戌变法
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
(3)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构图解史】
1.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2.列强侵华可以归纳为“二、三、四”
3.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4.近代列强侵华的冲击及中国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