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展示一开始,赵濛还有点不太好意思,因为她的作品是“母猪助产绳”,感兴趣的人过来问一下怎么用,赵濛的脸就红了。赵濛是北京市平谷三中初三的学生,她的父母都是兽医,对赵濛来说从小就不陌生如何给牲畜接生,她也看到过因为难产,牲口一出生就丧命或者残疾的情况。
赵濛的妈妈经常半夜被猪场或是农民叫起来,去为难产的猪接生。这种情况下,她的妈妈会用到接生绳,但有时也不成功。能不能设计一种新型的接生绳,使用起来更方便一些,让小猪出生的死亡率和残疾率降低?
赵濛把这个想法告诉学校的科学老师,老师鼓励她设计一个。她想出了一种三点受力、有辅助线的接生绳,可以克服小猪没有脖子、浑身有胎衣包裹湿滑不好向外拉的问题。
为了试验这个新型的接生绳是否好用,赵濛和同学还到平谷区后罗庄猪场亲自为一窝小猪成功接生。
3月24日,第33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牛栏山一中落下帷幕。今年的科技创新大赛是教育部宣布学科和科技竞赛与高考保送加分脱钩后的第一场比赛。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将不再享受高考加分、保送等优惠政策。但从现场的火爆程度来看,北京的青少年参与热情并未因此减退。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认为,大赛与保送脱钩,消除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反而更能回归本源,体现出学生的兴趣,今年的参赛项目数不降反升,参赛学生总数达30余万人,有201个项目进入终评答辩。
按照比赛程序,全市有1785个项目进入了初赛,其中201个项目进入终评答辩。比赛的竞赛类项目按数学、计算机、环境科学、生物化学等13个学科进行公开展示和答辩,由学科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封闭答辩与评审。除了北京的青少年外,还有来自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个代表团、31个国际项目参与。
与往年类似,今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终评项目名册,也像一本“名校名录”,海淀、西城、东城、朝阳等城区代表队的项目大都来自名校。项目“高”、“精”、“富”现象仍旧集中。“高”是指高科技产品增多,“精”是指参赛项目涉及技术研发新领域甚至是前沿领域的增多,“富”是指项目完成花费较高,很多项目一看就知道必须具备一定的“家学”背景,有父母的职业影子和支持。
不过,今年来自郊区县的项目比去年有所增加。与赵濛的作品类似,这些项目大多来源于农村生活,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
“家庭小型核桃剥皮机的研制和改进”是北京远郊密云县西田各庄中学3个初三学生的作品。
“我们家里都有核桃树,核桃硬壳外面的绿皮特别难剥。每年秋天核桃打下来之后,爸妈都要用手剥下核桃的皮,即使提前泡过,也是特别难弄下来。他们的手都被染成黑绿色的。”王帆介绍说,他们早就想发明一种自动剥皮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