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第一位国君是嬴非,谥号秦非子。还有秦嬴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秦出公、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等君王。
1、嬴非子(?—公元前858年):
秦国始封君。嬴非子善于养马,在周孝王征召下在西汉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因尽职尽责马群得以迅速壮大,周孝王于是封嬴非子为附庸,准许在秦地(今甘肃礼县)建邑。此时的秦国只是个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还算不上诸侯。
2、秦侯(前857—前848年在位):
事迹不详。《史记》仅记载他在位十年,为秦国第二任君主,只知道其为嬴非子之子,其子为公伯,其本名和具体事迹皆无法考证。
3、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在位):
事迹不详。秦国第三任君主,史书很少关于他的记载,只知道其为嬴非子之孙、秦侯之子,其子为秦仲。
4、秦仲(前844年—前822年在位):
获任大夫,攻打西戎。秦仲在位前期,西戎趁周厉王统治不稳入侵,周宣王即位后,封秦仲为大夫,命其率军征讨西戎。周宣王六年(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兵败身亡。从秦仲开始,秦国因与西戎对抗,开始受到周王室重视,逐渐崛起于西陲。
5、秦庄公嬴其(前821年—前778年在位):
击败西戎,获封西陲大夫。周宣王七年(前821年),周天子召见秦庄公兄弟五人,派给他们七千士兵,让他们率领前往讨伐西戎,秦庄公一战击败西戎。因功,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并将犬丘之地赐给了秦庄公。周幽王四年(前778年),秦庄公被犬戎所杀。
6、秦襄公嬴秦开(前778年―前766年在位):
拥戴平王,列为诸侯。秦庄公去世之后,其长子世父继续率军与犬戎作战,将国君之位让给了弟弟嬴秦开。
为了生存,秦襄公将妹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并加强与周王室的关系。秦襄公二年(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周幽王末年,周王室爆发内乱,申侯联合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后又护送周平王东迁。
因功,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诸侯国,秦襄公则成为了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
7、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在位):
扩地岐山以西,设史官、建刑法。秦文公在位期间,下令在汧水、渭水的会合地营造城邑;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设史官以纪事、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秦人开始逐渐摆脱游牧习俗,开始定居,从事农业。
8、秦宪公嬴立(前715年—前704年在位):
俘虏芮君,消灭荡氏,迁都平阳。秦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秦人迁居平阳,同年派兵攻打亳戎(西戎的一支)的荡社,次年亳戎首领亳王战败逃往西戎,秦国夺取荡社。
9、秦出子嬴曼(前703年―前698年在位):
秦国内乱。秦宪公的幼子,秦宪公去世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掉太子秦武公(秦宪公长子),改立五岁的秦出子为国君。周桓王二十二年(698年),大庶长三父等人又将秦出子杀死,复立旧太子嬴说(即秦武公)。
10、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对内平乱、对外扩张,建立县制。秦武公三年(695年),秦武公以暗杀秦出子为由,将三父等人诛杀,夷灭其三族,集大权于王室。
在位期间,先后征服、吞并了绵诸、邺戎、冀戎、义渠戎、狄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管理攻占之地。通过一系列的扩张,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
11、秦德公嬴嘉(前677年—前676年在位):
设立伏日,迁都雍城。秦武公去世后,群臣拥立其弟秦德公即位。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雍城,此后数百年雍城始终为秦国都城,秦国迁都后,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
秦德公在位虽只有两年,但秦国的各项制度却在其与兄长秦武公手中大体有了雏形,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
12、秦宣公嬴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
韬光养晦、击败晋国。即位之初恰遇周王室政变,郑、虢等国参与其中,秦德公则选择了韬光养晦,从而为秦国赢得了四年的发展时间。
13、秦成公嬴载(前663年―前660年在位):
事迹不详。秦成公是秦宣公二弟,嬴载在位三、四年,史料中却仅记载梁、芮两国国君曾来朝见,未记载其余相关事迹。
14、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称霸西戎,拓地千余里。秦穆公是秦宣公、秦成公的三弟。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虏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
15、秦康公嬴罃(前620年—前609年在位):
秦晋连番交战。秦康公元年(前620年),晋襄公去世后内部动荡,秦国护送公子雍回国即位,结果在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南)遭遇晋军埋伏,惨遭战败。
次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武城。秦康公四年(前617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秦国少梁。秦康公六年(前615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羁马(今山西永济南),晋国出兵救援,两军在河曲(今山西芮城)交战,秦军大败晋军。自此,秦晋交战不断,秦国国力开始衰退。
16、秦共公嬴稻(前608年—前605年在位):
出兵攻晋。《史记索隐》记载名貑,《左传》名稻,前后在位四年(《史记》误作五年)。秦共公元年(前608年),晋国赵穿攻打秦国盟国崇国,次年秦共公派兵包围晋国的焦(今河南陕县),以解崇国之围,晋国遂派赵穿回军救援。
17、秦桓公嬴荣(前604年—前577年在位):
败于诸侯联军。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与刚刚继位的晋厉公沿黄河结盟,但秦桓公归国后便撕毁盟约,并与翟族、楚国合谋攻晋,结果楚共王转头就把秦国卖了。秦桓公二十五年(前579年),晋国宣布与秦国绝交,并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诸侯国进攻秦国,秦军在“麻隧之战”中战败。
18、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在位):
两败晋军后两国休战。秦景公在位早期,秦国与晋国仍然时常交战。秦景公先后于秦景公十三年(前564年)和秦景公十五年(前562年)两败晋军。
晋军则在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联合鲁、齐、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郳等国进攻秦国,结果晋军不胜,秦军不败。晋悼公去世后,鉴于两国长期交战,秦国和晋国皆国势衰退,两国最终于秦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结盟休战。
19、秦哀公嬴籍(前536年—前501年在位):
救楚败吴。《秦记》称秦毕公,《史记索隐》称秦璟公。自前546年,晋楚等国举行“弭兵会议”后,诸侯国之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直到“柏举之战”爆发,吴军在伍子胥和孙武的率领下,大败楚军,攻陷楚都。后楚国大夫申包胥向秦国求援,秦哀公为其赋《无衣》,发兵救楚,击败吴军,帮助楚昭王复国。
20、秦前惠公嬴宁(前500年—前492年在位):
稳定秦国发展。嬴宁为秦哀公之孙,因其父在即位之前便已经病故,故秦哀公去世后,由嬴宁即位。秦哀公在位十年,秦国稳定发展,并未发生什么大事件,也未发生大规模战争。
21、秦悼公嬴盘(前491年—前477年在位):
修筑雍城。《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凤翔县南)筑城。
22、秦厉共公嬴刺(前476年—前443年在位):
攻魏城,伐大荔。《史记•秦本纪》作秦刺共公,《史记正义》作秦利共公。
23、秦躁公嬴欣(前442年—前429年在位):
击退义渠。又称秦趮公,前430年(秦躁公十三年),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
24、秦怀公嬴封(前428年—前425年):
傀儡君主。秦躁公去世后,庶长将其从晋国迎回。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无实权,无政绩。
25、秦灵公嬴肃(前425年—前415年在位):
与魏战于少梁。又称秦肃灵公。在位期间,晋国魏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筑城,秦国派兵进攻,两军在少梁交战两年。秦灵公八年(前417年),魏军击败秦军,再次在少梁筑成。
26、秦简公嬴悼子(前415年—前400年在位):
厉行改革,打破贵族特权。又称“悼子”,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
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与此同时,面对强邻魏国进攻,为保证国内改革,秦简公组织军民在东境修筑长城。
27、秦后惠公嬴仁(前399年—前387年在位):
丢失河西之地,攻占蜀国南郑。为与春秋时期的秦惠公区分,一般称为秦后惠公。
28、秦出公嬴昌(前386年—前385年在位):
傀儡君主。又称秦少主,《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前387年,秦后惠公死,秦出公即位,时方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前385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秦出子及其母,迎秦灵公嬴素太子公子师隰回国。
29、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前362年在位)成就:
废止殉葬制度,收复河西,迁都栎阳秦献公,《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吕氏春秋》记载其名连。
30、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在位)成就:
启用商鞅,变法图强,迁都咸阳《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曲梁。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31、秦惠文王:嬴驷(前338年—前311年在位)成就:
改公称王,东进攻魏,灭蜀败楚,伐取义渠十九岁即位,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32、秦武王:嬴荡(前311年—前307年在位)成就:
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连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
33、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在位)成就:
连败三晋,五国伐齐,攻陷楚都、灭亡西周国,奠基统一又称秦昭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等大战。
34、秦孝文王:嬴柱(前251年—前250年在位)成就:
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又名式,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太子嬴柱即位,史称“秦孝文王”。
35、秦庄襄王:嬴异人(前250年—前247年在位)成就:
灭东周国又称秦庄王,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异人早年在赵国邯郸为质,后在吕不韦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秦国的起始地是黄河流域的西北部,这个地区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农牧业生产。同时,境内交通便捷,便于经济和文化交流,这使得大秦帝国能够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技术,迅速发展。
二、强大而开阔的政治文化。秦国的统治者以秦始皇为代表,采取高压的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他们不仅推行了道德伦理和法律制度,也积极地吸收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这样有利于文化的交融和创新。
三、军事发展和制度完善。秦国的武装力量先进,军事制度完善,使得其在战争中保持了优势。在打造强大军队中,嫡系家族和将帅有一定的贡献,为了维护朝廷的一统,大秦帝国缔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体系和强有力的战争机器,这也是成为秦国强盛的关键。